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生产葡萄酒,每个国家又有太多的葡萄酒产区和品种,而每个产酒国基本上又都会有自己的葡萄酒等级划分标准和方式,即使是在同一国,产区不同等级标准也会不同。而对这种常识的梳理,不管是各类葡萄酒专业书刊,还是零散的文章介绍,似乎都漫兴趣提及。
世界前三强以产区分级
葡萄酒等级评定的标准分为官方及非官方两个版本。其中,官方版一般又有国家标准及地方分级。这里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是全球葡萄酒产量位列前三的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等级评定。
法国的国家标准是AOC(Appl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lee),也是法国葡萄酒的最高级别,其中文简称为法定产区餐酒。这一标准最先考察的并不是葡萄酒本身,而是它的出身地—一葡萄酒产地的天然条件,比如土质、日照、雨量、坡度、地下土层等;其次才是看生产,如葡萄品种的选择、剪枝、每公顷的种植密度、产量、酿造方式、酒精含量等。
能列入AOC级别的葡萄酒当然是好酒了。因为这个级别的葡萄酒只能采用指定产区内种植的葡萄酿制,绝对不可以和其他产区的葡萄汁勾兑,这一规定保证了酒的品质和地区风格。目前,中国市场上能够见到的法国葡萄酒,多数都是AOC级别的。
在AOC以下,还有三个级别:优良地区餐酒(VDQS)、地区餐酒(Vin De Pays)以及日常餐酒(即Vin De Table)。如果在优良地区餐酒时期酒质表现良好,这款酒则会升级为AOC。
日常餐酒虽然是法国最低档的葡萄酒,可以用来自欧共体国家不同地区的葡萄汁勾兑而成,但却是法国人最常喝的酒,口感不错,不宜久藏,但价格便宜,在中国市场上较少见到。所以说千万不要以为日常餐酒都是不好喝的酒。
虽然AOC是法国订立的4个葡萄酒级别中最高的,但各地方产区还有自己订立的更高级别,有从二级到七级的不同划分。如最有名的波尔多的梅多克地区,就在AOC之上还分有中级酒庄、列级名庄。其中,列级名庄又分5级,其最高的第一级中有五家酒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大名庄”。
意大利人曾说:当意大利人已经品尝着葡萄美酒的时侯,波尔多还是一片荒野。的确,意大利的葡萄酒历史远比法国悠久,但意大利推行的葡萄酒等级制度DOC,则完全仿效法国的AOC,这项产地品质管理制度从低到高将葡萄酒分为四个等级:佐餐酒(VDT)、典型产区酒(IGT)、法定地区酒(DOC)和保证法定产区酒(DOCG)。
佐餐酒,一般是使用非法定品种或方法酿成的葡萄酒,所以不必列出葡萄品种或产区名称。但典型产区酒因出产于特定地区、由特定的葡萄品种酿造,所以要在酒标上注明,它与法国的地区餐酒相当。法定地区酒,则要求在指定的地区使用指定的葡萄品种,按指定法规种植、酿造;整个生产周期内从葡萄园到酒装瓶,都要符合意大利法律的规定。保证法定产区酒,除了要符合DOC的标准外,还要求用5升以下的酒瓶盛瓶,瓶上具有国家标识,通过一系列监督检查,不少于S年的DOC资质,经过两次品尝的检测。
西班牙有160万公顷的葡萄园面积,居世界第一。该国将葡萄酒共分5级,由西班牙国家产区管制单位INDO负责监管工作,各产区又设有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
VDM(日常餐酒)是西班牙葡萄酒分级中最低的一级,属于产区及品种都不限制的葡萄酒,常常由来自不同产区的葡萄酒混合而成;VDT较VDM高一级,可以标示葡萄的产区,但与VDM同样,没有对生产方式进行严格规定;较VDT高一级的是VCIG.规定少而且简单,是DO与VDT的过渡等级,相当于法国的优良地区餐酒;DO是法定产区中最高级的葡萄酒。西班牙的葡萄酒酒质粗犷中带着丰厚持久的香气,特别耐于存放,尤其是装瓶以后还要再瓶存于地窖两至五年才上市,开瓶以后常有一种菌菇类的香气。
西班牙的葡萄酒除了法定的DO制度外,还以陈放年数分等级,如佳酿级Crianza、珍藏级Reserva、特级珍藏级GrandReserva。笔者倒是喜欢西班牙的Crianza酒,木香初起,果香未失,价格适宜,清新又可喜。
新旧世界 异样标准
在以欧洲葡萄酒生产国构建的“旧世界”,也有不按产区划分葡萄酒等级的国家,如德国和奥地利。而在欧洲以外的葡萄酒“新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也是地域性鲜明。
由于德国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德国酒以白葡萄酒为主,其等级划分则依据葡萄采摘时的成熟度,分为6个等级。因葡萄的采摘时间越晚糖度越高,等级也就越高,所以葡萄的成熟度也会标识在酒标上。目前世界上也只有德国和奥地利的葡萄酒会在酒标上有这样的信息。
德国的名庄酒以甜白葡萄酒而著称于世,像伊贡庄园(EGON MULLER)的枯葡精选(TBA)。作为德国最高级别的贵腐甜白,其年产量只有200到300瓶,较年产量6000瓶的罗曼尼·康帝更为金贵。应台湾葡萄酒大家陈新民博士之邀,笔者在2006年和伊贡庄园的庄主共品1989年的TBA.那种橙黄色的酒散发出蜂蜜、橘子和玫瑰花香,口感绝妙,甜蜜中带有舒服的酸度,真是珠圆玉润如饮天露,至今那种感觉还难以忘怀。
奥地利是讲德语的国家,地理纬度也跟德国相似,所以该国的葡萄酒无论在葡萄品种、种植与酿造甚至于酒瓶都与德国酒十分类似。其较为世人所熟知的是高糖分含量的冰酒、或延迟葡萄采收方式所酿造的甜酒。这也就决定了奥地利的葡萄酒分级方式与德国葡萄酒相似。
但和德国相比,奥地利相对奔放和热情,所以奥地利酒除了酿造单一葡萄品种的酒外,同时也有多品种混酿的酒,可以说又复杂又多元。奥地利酒纯净清爽,通常较德国酒的干、酸度突出,特别适合资深酒客饮用。
在葡萄酒的新世界,产酒较突出的有美国、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南非和新西兰等国家。由于阳光充足,又无传统束缚,所以他们大部分运用高科技酿造葡萄酒。新世界的葡萄酒果味丰厚、浓郁、甜美,不需像法国名庄陈年后才能饮用,适合现代人的快速消费观念。但新世界的葡萄酒普遍并无官方的等级认定,全由各洒庄自行分级,例如·半酒只标葡萄品名,陈年Reserva好一点,珍藏Grand Reserva是更高级的酒,家族珍藏Family Reserva或特别珍选Spacial Selection就是顶级酒。
1976年的巴黎品酒会上,在对美国酒、法国酒盲评的过程中,美国葡萄酒大胜,这使得新世界的酒大为振奋。数十年下来,新旧世界各占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半壁江山。不过美国并没有一套从法律上对葡萄酒等级进行划分的制度,而这项工作通常是由权威的评酒师或评洒杂志来完成的,许多葡萄酒的标签上会附上酒评师给这种酒评定的等级或打出的分数,供消费者参考。而这种非官方的评级对消费者的影响很大,也更具灵活性。
不过,美国还是在借鉴原产地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本国葡萄酒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自身需求的美国葡萄酒产地(AVA)制度。与法国的“原产地名称管制”制度相似,但与法国不同的是,AVA主要是对被命名地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进行定义,不像法国除了定义地域范围外,还涉及葡萄品种、种埴、酿造等具体要求。不过,AVA制度同样起到了保护产地葡萄酒销售的作用。
游离在等级之外
葡萄酒世界美丽多姿,但又复杂多变,洒庄数目多达十多万家,各地气候、土质迥异。而每年又有不同的温度、日照、雨量,再加上种植方式和酿酒师手法的不同,最终成就了葡萄酒一瓶一世界的神奇。这种个人与天地合作的产品充满了变数,所以要以几个等级、几套制度来衡量所有的葡萄酒几乎是不可能的。
例如,由于1855年对波尔多酒庄的分级仅限于梅多克地区,除了格拉夫产区的奥比昂酒庄(HautBrion),这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波尔多甚至全法国就这么些好酒。随着时间的推进,有这个想法的人越来越多,梅多克以外的酒庄怎能不着急。首先是格拉夫,1953年评选出了红酒的列级庄园,并在1959年加入白葡萄酒列级庄园,目前名单中的列级庄园有13支是红葡萄酒、9支是白葡萄酒。
另有波尔多吉隆特河右岸的圣埃美隆(Saint Emillion),当时或因河川阻碍、或有其他原因,并未参加1855年的评级,于是在1959年也建立了它的分级标准:葡萄酒庄分为…级名庄、列级名庄和名庄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名庄又分A、B两类,1967年和1985年又分别做过修正。其中一级名庄A类只有奥松(Ausone)和白马(Cheval Blanc)。有人将此二庄外加上至今尚未分级的邻区波美侯内的柏翠庄与五大酒庄共称为八大酒庄。
圣埃美隆地区相对较小,却列入太多的酒庄,其列级酒庄的含金量就不如1855年梅多克的高。但它的制度与时俱进,定期做修正,也弥补了僵化的缺点。
梅多克也许是为了补偿1855年未来得及列级的酒庄以及近年来励精图治、品质大有改善的庄园,在1932年增加了特等中级酒庄(Cru Bourgeois Exceptionnels)或称明星酒庄,共有6家列名。1960年和1978年两度修正为三级,为特等中级酒庄18个、优等中级酒庄(Grand Bourgeois) 41个、中级酒庄(Bourgeois) 58个o但仍有不少品质更优越的酒庄拒绝纳入,因为他们是在等待1855年分级的修正,如果接受这份安慰奖等于承认1855年落榜的事实。
在波尔多波美侯地区,柏翠庄的葡萄酒酒质、价格绝对不输五大名庄,但1855年的酒庄评级只限于梅多克地区,故至今柏翠庄所产葡萄酒的酒标上只能印上“Grand Vin”而非“Grand Cru”。另如同区的里鹏庄园(Le Pin),因为产量少,一年约6000瓶,外加上其成名较晚,直到1979年才被精明的酒商购入,1981年生产出第一批洒,其品质与柏翠不分伯仲。所以未入级的酒庄,除了行家外,甚少有人知道它们。
其实,要想把葡萄酒的等级划分说清楚,完全能出本书。这些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评定方式对生产者有制约,但对购买者而言,如果我们懂得通过品尝识别葡萄酒的品质,那葡萄酒法规就不会让你再头疼了。